搜索

    专题01《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考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2025-08-24 21:51:54 4973次浏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真题

    一、专题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桃花统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源记言文阅读

    专题01《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考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①林尽水源,学年便得一山,人教山有小口,版部编版版年仿佛若有光。语解析便舍船,文下从口入。册文初极狭,练习才通人。含答复行数十步,案和豁然开朗。专题中考真题土地平旷,桃花统编屋舍俨然,源记言文阅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专题01《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考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专题01《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考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桃花源记》,陶渊明)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出师表》)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选文叙写善用照应,如“得其船”照应“便舍船”、“寻向所志”照应“处处志之”等。

    D.选文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 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三、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5.(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一词相仿。

    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人坐欹岩下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骤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待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訏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间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歧: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读(xūmò):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

    ②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

    ③缘道以乞穷乏_____________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驎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驎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愚公移山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入把自己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都对他们说了,桃源人听了都很惊叹。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不能够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过去你连山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天帝感受到了愚公的诚心,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均体现有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学者认为甲文产生的思想来源是受老子、庄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还受到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乙文则体现了道家的主张,如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

    B.甲乙两文都虚构了一个带有神奇色彩的故事。甲文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故事中渔人进入桃源的经过、桃花源中生活的人、世外桃源的消失等都是奇特的;乙文中愚公年将九十尚能挖山、运土石一年才往返一次、隐土之北这个传说的地名等都是神奇的,而结尾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子把山搬走则充猫了神话色彩。

    C.甲乙两文都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甲文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出自此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流传至今,意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乙文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用这个故事号召全党:团结起来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D.甲乙两文对人物的写作方法各有不同。甲文多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朴素简洁,显得真实自然;乙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如愚公、京城氏之子跟智叟的对比,是真智与真愚的对比,如愚公之妻的积极献计、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都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各题

    【甲】

    石壕吏(节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老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乙】

    ___________(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背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②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③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地名,今山东阿县。 ②白首:老年人。③决:决断(改事)。

    2.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乙节选语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遣使追( ) (2)铸库兵以作耕器(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B.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C.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D.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6.甲诗控诉了______________,乙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淳朴风尚,丙文展现了子奇治阿的才华。

    7.下列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当时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B.“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村中人对外人的排斥。

    C.“共载皆白首”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

    D.上述诗文都意在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8.甲诗“______________”的行为和乙文“________”的举措,都表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但丙文又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谜,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乙文的作者均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B.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鼻祖。

    D.甲诗乙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中的“心远”“悠然”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心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恬淡心境。

    B.甲诗结句言尽而意无穷,隐约流露出作者归隐后淡淡的怅惘与迷茫,令人回味。

    C.乙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谦虚低调,不希望外人打扰的心理。

    D.乙文末段刘子骥探寻未果的描述,更显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胧隐晦。

    4.作者借甲诗表达对_________生活的热爱:借乙文表达对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的憧憬,两诗文都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______。

    九、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舍生取义/四舍五入/锲而不舍

    B.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达理/融会贯通

    C.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匠心/交通工具

    D.扶向路/寻向所志/所向披靡/欣欣向荣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3.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

    (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②[重死]以死为重。③[舆]车。④[陈]通“阵”,列阵。⑤[蹊隧]小径和穴道。⑥[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⑦[羁]拴住。⑧[同]混同。⑨[族]聚集。

    链接材料一:______ 链接材料二 :_____ 链接材料三:______

    …………

    参考答案

    一、1.B

    2.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A:属:类。名词/同“嘱”,嘱咐,嘱托。动词;

    …………

    教学资源网中考专题01《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考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和解析)https://www.0516ds.com/49123.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

    此资源是由本站注册会员上传,本站拥有版权;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试题试卷,教案课件及教学资料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本站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03476849@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本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学科相关内容教学,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19534

    36,376,144

    1

    30

    2605

    20

    分享最新教育资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QQ群:1452310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类文阅读(含答案)

    2023年中考英语分项汇编阅读理解之议论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牛郎织女》类文阅读(含答案)

    第五单元“大胆想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田忌赛马》类文阅读(含答案)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感谢提供

    教学资源网,专注于为中小学生提供中小学电子课本下载、PPT课件下载,语文数学英语学习资料下载、试卷真题下载、知识点总结及名师教学视频等辅导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