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专题10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

    2025-08-25 00:53:32 5339次浏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

    专题10诗歌鉴赏

    专题10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

    1.诗歌的专题知识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诗歌象征和隐喻等的鉴赏解读。

    专题10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学年衔接

    专题10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年级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语文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二)诗歌的寒假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点讲形象、练测情意之美。专题知识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诗歌词语错位,鉴赏语句跳跃、学年衔接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年级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语文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鉴赏方法

    (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三)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鉴赏角度[来源:Z#xx#k.Com]

    (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四)修辞方面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五)情感方面

    1.以抒情为主的古诗文

    2.以说理为主的古诗文

    3.以意境为主的古诗文

    常见情感:喜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怒、焦灼、缠绵

    四、鉴赏方法

    1、抓诗眼,抓主线

    有的古诗词,诗眼在题目上,初读是就能获得必要的阅读信息,如《忆江南》的“忆”字;

    有的诗,诗眼嵌在字里行间,需要引领孩子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如《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2、究背景,发散想

    解读一首古诗文,要先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文的主要内容。

    3、强诵读,品语言

    在诵读时入情入境——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在诵读时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品味名言名句;在诵读时受到情感熏陶——体会丰富的情感。

    ①读诗词的题目,了解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

    ②读作者所处的朝代,关注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③读注释,了解诗词中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

    ④抓住关键词句,也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词句。

    ⑤体会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⑥细读古诗词的最后两句。一般最后两句常点明诗歌主旨,阅读时应仔细读。

    温故知新

    一、诗词曲鉴赏

    阅读古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

    2.元的意思是_____。

    “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_____。

    3.补充最后一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

    4.对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诗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作者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B.“九州”的意思是九个州。

    C.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渴望祖国统一的激昂之情。

    D.《己亥杂诗》、《题临安邸》和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古诗阅读。先把古诗补充完成整,再按要求做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把诗句补充完整。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恃:______________ 喑: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到梁启超的“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是一种信仰。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______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

    9.补全古诗。

    10.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暖风:原指_______________。在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

    游人:原指_______________。在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

    11.对前两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12.诗中的“熏”可以换成“吹”吗?为什么?

    阅读。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把词补充完整。

    14.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词牌名是___________.15.词又叫______,分为______两阕。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______的情景,下阕描写了词人______的情景。

    16.读一读,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7.“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指的是_________,“此声”指的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18.我能用成语来形容这样的行军生活之艰难:

    19.分享一首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

    20.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夜深了,词人站在军帐外,他在望向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来源:学科网ZXXK]

    阅读。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诗句补充完整。

    22.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__ 朝_____,全诗主要描写了_____季_____ (时间)的景色。[来源:学|科|网Z|X|X|K]

    23.诗中的“姑苏”指的是(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24.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有______ 、______ 、______ 和______。

    25.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2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从“_______”字可以看出来。

    课内古诗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7.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作者在诗中称自己为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

    28.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 )

    A.落日残霞 B.老树寒鸦 C.青山绿水 D.红叶黄花

    29.诗人写下这首诗,根本原因是他( )

    A.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对山里百姓那种悠闲自在生活的热爱。

    C.对山里秋季傍晚雨后美丽风光的喜爱。

    3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出一幅山中拂晓的画面:秋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B.颔联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C.颈联写竹林里传来阵阵欢笑,是姑娘们到河边洗衣去了。

    D.尾联表达出诗人的心志:任凭秋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依然景色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31.人们常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你能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读古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来源:学*科*网]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2.请在横线上把缺少的诗句填写完整。

    33.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季节)的景象,《枫桥夜泊》中,诗人看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听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一个“___________”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34.这两首诗皆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表达这类情感的古诗,我还知道这样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全《渔歌子》这首词,并完成练习。

    西塞山前_______, 桃花流水_______。

    青箬笠,___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

    35.补全古诗。

    36.《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___。如果把这首词看作一幅画的话,那么处于画中心的是________。

    37.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点在______,季节是_____。在这两句里,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

    38.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这首词富有色彩美,词中展现出的色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如鹭的颜色是( ),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和( ),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9.词中描写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读到此句时,我们不免想起_____代诗人_______在《江雪》中描写渔翁垂钓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垂緌饮清露,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非是藉秋风。

    40.把古诗补充完整。

    4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这是一首咏物诗。我还学过的咏物诗有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4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垂緌(ruí wěi) 藉秋风(jí jiè)

    43.理解词义。

    (1)流:________________

    (2)疏桐:______________

    (3)藉:_______________

    44.诗人借蝉表明自己高洁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不需要借助秋风。

    B.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C.这首诗强调自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6.古代诗人常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请再写两句这样的诗。

    课内阅读。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7.这首古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

    48.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陂:池岸 B.腔:空腔 C.信口:随口 D.寒漪:使人感到寒意的水纹

    49.第一句诗中,两个“______”字写出了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诗中描写儿童自在悠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钲:古代行军时用的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③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5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52.解释词语

    稚子( ) 金盆( ) 玻璃( )

    5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54.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55.读一读下面这句诗,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浮现的画面,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乐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_____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_。

    56.在上面的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57.这首诗描写了初夏农忙时节,“村庄儿女们”各自忙碌,不是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而孩子们在大人影响下也勤劳可爱,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来。这和谐、恬适的场面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深深打动了诗人。在整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儿童的_____________,对劳动人们的______________ ,对乡村生活的______________。

    58.选出下列字词的正确解释。(用“√”勾出正确选项)

    ①儿女 A. 儿子、女儿。 B. 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②当家 A. 一家之主。 B. 各司其职,各管一行。

    ③解 A. 理解,懂得。 B. 解释。

    59.这首诗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抓住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想象,具体描写一下。

    60.从古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儿童的诗句。

    古诗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解释字词意思。

    妻子:______________ 青春:______________

    62.此诗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中描写诗人欣喜若狂的具体写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是是唐代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是南宋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满腔悲愤与热切企盼,是清代林则徐“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忘死。

    阅读《从军行》,回答问题。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4.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

    A.边塞诗 B.田园诗 C.山水诗

    65.描写戍守之地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写了三个地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地域广阔。

    66.“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中体现战斗频繁、激烈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

    67.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C.本诗结尾融情于景,气象雄浑,含蓄丰富地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诗词曲鉴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8.“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________和很______________。

    6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

    70.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71.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72.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比较阅读古诗,完成下面练习。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瞧,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3.“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君”指的是__________,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君”指的是___________,这句诗中“_________”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5.“千里黄云白日嘿,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的是一幅( )的风光,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的是一幅( )的风光。

    A.色彩绚丽 B.荒野壮阔 C.气势磅礴 D.清新明朗

    76.我还知道《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与这两首诗表达的主题相符。

    …………

    参考答案

    1. 宋 陆游 2. 通“原”,本来。 祖国的统一 3.家祭无忘告乃翁 4.B

    【解析】1.本题考查作品作家的掌握。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全诗内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本题考查对字、句的理解。

    结合“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诗意是: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元:通“原”,本来。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可知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祖国的统一。

    …………

    教学资源网五年级下册专题10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https://www.0516ds.com/68331.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

    此资源是由本站注册会员上传,本站拥有版权;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试题试卷,教案课件及教学资料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本站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03476849@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本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学科相关内容教学,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19534

    36,378,091

    1

    30

    2605

    20

    分享最新教育资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QQ群:1452310

    2025年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PPT课件(统编版)

    专题08 古诗文阅读-2025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专项训练(统编版)

    专题02 病句修改、句子排序、文学文化常识-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统编版)

    统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名校闯关梳理卷》

    《骆驼寻宝记》课外阅读测试题附答案(可下载打印)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感谢提供

    教学资源网,专注于为中小学生提供中小学电子课本下载、PPT课件下载,语文数学英语学习资料下载、试卷真题下载、知识点总结及名师教学视频等辅导资料下载。